风评:如此表现,或许该提前宣布减碳失败


上周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中,特别举办了一场气候雄心峰会、要求与展现各国减碳的成果与决心,但换个观点看这个峰会,却让人忧心,是否该提前宣布减碳失败了。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去年12月宣布这场名之为气候雄心峰会(Climate Ambition Summit)时说,他将使这场会议「没有废话」,而且能参加上台演讲的「只会包括有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具体计画的国家领袖」。

峰会展开后,官方公布的41位发言人名单中,既未包含中国或美国,也没有印度、俄罗斯、日本的影子; 特别提这5国的原因是:这5国是全球排名前5大的「排碳大国」,其排放量占全球的6成左右。 虽然中、俄、印领袖未出席今年的联合国大会,但有出席大会的美、日领袖也未到场,G7领袖中只有德、加出席,英国首相不出席的原因据说就是因为该国最近在减碳政策上倒退,因此颇有自知之明的选择不参加。

这种情势可看出,纵然气候雄心峰会中,发言者都充满着危机意识、呼吁各国加速减碳、同时也频频信心喊话、彼此打气,但一叶知秋,全球减碳进程又慢甚至时而倒退,从全球前5大排碳国不愿意、或「不被邀请」参加这场特别峰会,就可看出减碳的前景艰辛; 不论是先进国家或是南方发展中国家,都各自有减碳困难的苦衷(或是说「找到理由」),因此这几年外界看到是各国在减碳决心与作为上的倒退。

以排碳量排名第1的中国而言,从2014年11月习近平与奥巴马达成被视为」里程碑」式的减碳协议,为隔年的巴黎协定奠定基础开始,中国在减碳上一直相当积极:2015年参与巴黎协定、2016年9月在杭州的G20峰会上,习奥共同宣布正式批准巴黎协议开始执行减碳,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习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隔年又承诺不对外输出煤电厂。

此外,中国也是全球最积极推动绿电的国家,无论是光电或是风电都快速增加,在装置容量上都排名全球第1,光电装置容量甚至是第2名美国的3倍多,核电的在建与计划机组量亦居全球之冠。

不过在经历2021年下半年因实施「能耗双控」(一种节能减碳的控管政策)导致大限电后,中国在减碳上已经不再那么「激进」了,政策调整、手法放软,官式的说法是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处理好中长期的绿色转型及短期经济平稳成长两者间的平衡」; 但隐然之间已看到重回经济挂帅的路子。

根据几个研究机构与NGO的统计,中国政府2022年新批准的煤电厂装置容量是前1年的4倍、创2015年来新高; 今年1-3月批准的量又是前1年同期的1倍以上。 这种增加速度显然不利减碳,加上中美交恶、气候议题边缘化,也让中国对减碳更不上心。

至于美国在经历特朗普的「退群事件」(退出巴黎协定)后,拜登执政后重新加入并更重视减碳,通过庞大的预算支持「清洁能源」,但实际作为上则是背道而驰。 为了因应中美竞争、俄乌战争等事件,美国实质上是增加更多的石化燃料的开采与输出,也以各种方式阻挠或增加较便宜的中国干净能源进口而不利减碳。 传统上最重环保与减碳的欧洲,碰上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危机(天然气),纷纷重启煤电厂、重新检讨减碳政策。

这么多不利于「减碳大业」的事件,反应在数字上就是全球碳排总量,在经历了疫情导致经济封锁而减量的「美好时光」后,又再次重回「成长正轨」持续增加中,而且展望未来,减碳的势头还是让人忧心,近期英国的案例可供参考。
英国在强森担任首相时,曾订出几近是全球最积极的减碳政策,并以全球气候议题与减碳领导国自居,例如,欧盟预定2035年开始禁售油车,英国则是2030年就禁售。 不过,现任首相苏纳克退却了,把时间延后到2035年,其它激进的减碳措施也都会调整。 理由非常简单、非常常识:为了赢得大选,如果经济差则难赢得选举,而激进的减碳不利经济。

英国内政大臣苏埃拉•布雷弗曼(Suella Braverman)就说,英国政府原来的一些净零排放承诺是「武断的」、「惩罚性的」和「完全不现实的」; 说得更白的话是:「我们不能透过让英国人民破产来拯救地球」; 她称赞苏纳克「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经济成长,为了家庭预算“。

这些话、这种思维考量,几乎可一体适用于所有国家、不分南北、无论先进落后; 对那些经济、所得都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透过降低经济成长、减少民众所得来拯救地球,显然也不是什么吸引人的选项。 更何况,还有严重、难缠的南北问题未解决,南方国家势必要持续追求经济成长与产业发展,碳排只会增不会减。

依照国际能源署的说法,如果想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那么到2030年时化石燃料需求必须下降4分之1,这个目标有可能达到吗? 因此,如果依照目前的模式与方法,如果那些气候减碳领导国继续经济优先、国安为上,要达到巴黎协定中的减碳目标,难矣哉!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