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如:访华后现“野心” 马克龙与美“割裂”言论遭猛批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中国后的主张欧洲“战略自主”遭到外界一致批评,这个看似想要不在美中之间选边站、成为“第三极”的说法,实则与中共历来呼吁的欧洲不要因向美国靠拢而损害与中方的关系的言论极为相似。

马克龙结束对中国为期三天的访问后,在回国的飞机上接受采访说,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称目前欧洲通过一种“恐慌性的反射”跟随美国的政策,令自身被“拖入不属于自己的危机中”,这将“阻止其建立战略自主”。

报道中还说,马克龙提及台湾问题时称:“欧洲人不能解决乌克兰的危机,我们怎么能可信地就台湾(问题)说,小心,如果你们做了错事,我们将会到场?如果你真的想增加紧张局势,这是最好的办法。”他认为最不好的状况就是欧洲在台湾议题上成为“跟跑者”,并表示“我们为什么要按照别人选择的节奏走呢?”

无论是对中、对台的立场,还是自说自话的认为欧盟应保持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想陷入与美国有关的“集团对抗”中的观点,马克龙在与中共领导层接触后,表达出的以上言论以及欧盟成为与中国和美国并驾齐驱的“第三极”的思想并不是一时被蛊惑,因为在11日访问荷兰时,马克龙发表的演讲依旧主张“欧洲主权”概念,指出欧洲必须可以“选择自己的伙伴,形塑自己的命运”。

在12日的记者会上,马克龙再次表示出其立场,虽称法国和欧盟对台湾的立场是一致的,并未改变,并且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支持寻求和平解决的方案,但他也说,作为美国的盟友“并不意味着成为一个附庸”。

马克龙已是直面表示对以美国主导的民主世界的不满,其更为贴近中国观点的话语也让外界感觉到他的野心。他想与美国拉开距离的想法是否早已形成不得而知,但他的访问中国之举无疑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纽约时报已经指明,马克龙访华之行削弱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努力,文中提到,马克龙此行受到高规格接待,法、中两国领导人在此次会面时还多次称赞“多极世界”,这样的“暗号”几乎不加掩饰。访华期间,马克龙不仅获得中方160架空客飞机等大订单,更是与中共达成多项文化合作。

可想而知,在北京热情的“捧杀”下,他错误的认为,欧洲跟他一样不满“屈于”美国,但在这样的言论掀起的热潮下,绝大多数都是反对和震惊之声。

作为在欧盟中占有重要话语权的“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国会议员声明称,马克龙的言论不代表欧洲,并强调台湾人民的声音必须被尊重。议员们认为马克龙的言论“判断失当”,并表示他的观点是民主政府的“警钟”。

马克龙访问荷兰期间,他的演讲也遭到当地民众的抗议,示威者举起“暴力和虚伪的总统”的横幅,高喊“法国的民主在哪里?”

德国媒体有文章写道,马克龙也许被北京隆重的接待和欢呼声冲昏了头脑,其对欧洲扮演与美、中并驾齐驱的“第三个超级大国”角色的要求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大狂,“这位法国总统说欧洲人不应该作为‘美国的随从’出现,并且称中国-台湾冲突‘不是我们的危机’,让事情变得更糟”。

马克龙对台言论几乎没得到任何重量级话语的支持,甚至立即被多方谴责是在挑战民主伙伴间的团结,并将国际中维护台海和平的数十年的努力全部打消。又因马克龙是在欧盟中占有重要话语权的法国的总统,他的想法在欧洲是否还会多次出现亦成为外界的关注点,该言论是在欧洲制造分裂点。

台海的危机并不仅仅是武力的介入和政权的更替,更是民主和专制的对抗,欧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震慑中共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国际关系亦需要付出很大的维护成本,当下的全球化中,没有国家还能够在闭关锁国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旦欧洲对专制与民主的对抗冷眼旁观,甚至迎合北京的论调认为这是“家务事”,不但台湾会成为下一个香港,其所拥有的半导体技术等在世界中占有重要分量的产业,或是在抵抗中共中被摧毁,影响世界在相关方面的生活和发展,又或者被北京掌握于手中令专制力量进一步提升,届时,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会出现民主向霸权低头的可能性。

马克龙当下的观点让人想起了来自高卢的理论,认为欧洲人须将自己从美国的家长制中解放出来,但马克龙忽略了一个事实,尘封的观点必然有其无法成立的原因,以及欧洲当下是否对这样的观点感兴趣。

虽然马克龙在此后强调对台立场不变,美国也表示与法国的双边关系极佳,但是他这样的行为表现以及被曝出的被爱丽舍宫剪掉的“更坦率的言论”,都已令外界认为,民主裂痕正悄然显现。但中国也未必能够成为此次裂痕的完全获益者,众人都会注意到北京在此次事件中起到的催化作用,当人们议论马克龙的天真和不合时宜的野心时,亦会对专制政权的心思表示反感。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