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为什么中国应该多消费?
|长期以来,中国的宏观消费率——也就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占当年GDP的比率。 这个经济指标一直在50%或者以下徘徊,和美欧的80%的水平相差较大。 也因为如此,不少中外经济学家包括最近的耶伦,都在呼吁中国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其中的一个结构就是高投资低消费,否则就是产能过剩。
在欧美发达经济体看来,中国人高投资低消费,是中国货物席卷全球的原因所在。 在不少中国国内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的消费率也太低了,以至于我们的生产能力常常超出了我们的需求,出现了过度竞争,现在的网络术语叫“卷”。
但是,也有不少经济学家从一个较长时间维度看,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高投资,才能保持下去。 毕竟,消费就是把东西吃了喝了,那么下个时间段靠什么去生产呢? 没有储蓄和投资,本质上就不可能有增长。 GDP的增长就是来自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积累。 这个道理在基本的经济增长模型里面就说的很清楚了,的确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在较长的时间维度内,市场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所以产出的东西都可以实现其市场价值。 保持这个前提不变,那么当然生产的要素越多,产出越多,GDP越大,增长越快。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所以,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经济学者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如果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那么就需要拉动消费需求(比如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去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在较长时间维度内,市场基本是平衡的,不存在这种拉动消费需求能够促进增长的可能性,只有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累才能促进增长。
不过,如果我们观察美国经济的走势,就会对这个结论有点儿动摇和怀疑。 因为美国的消费率是相当高的,即便在发达经济体内,也显著高于日本德国。 那么为什么在这么长时间内,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其它发达经济体呢?
从二战以后的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来看,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实现的。 我们不需要什么数据,很直观地从这半个多世纪的新技术新产品发源地就可以看出:无论是电脑,还是互联网,到最近的人工智能,绝大部分创新产品来自于美国。 过去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都是在美国首先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以后,在生产效率上实现了超越,从而成为世界工厂。 但美国是的的确确的世界实验室和研发部。
是什么遏制了消费?
为什么美国人能够一边保持高消费一边还创造了人类新科技呢? 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因为人类的所有高科技都来自于现实的消费需求。 如日中天的英伟达芯片,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打游戏的消费需求。 如果美国文化部早点儿下个红头文件说:打游戏这么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必须全部禁止,那么其实就不会有现在的英伟达了。 如果美国工商局早点儿禁止家庭车库用于生产组装电脑,也不会有为了满足个人需求的苹果电脑发明创造出来了。 这些东西一开始都只是为了满足人类消费需求的灵光一现,有时候这些消费需求还不那么光明正大。 所以,从这个比资本积累更长久的时间段来讲,消费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源动力,没有了消费,虽然科学家依旧可以发明创造,但却不可能让发明创造变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也就没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
当然,美国厉害的地方不仅仅在于高消费带来的发明创造,还有能够把这些发明创造变成大批量生产的商品的资本。 东西都大吃大喝消费掉了,美国的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 这就是美国资本市场的高效率所致。 没有美国高效率的资本市场,就算乔布斯能产出一台两台家庭电脑也没有用,因为这是工艺品,不是商品,不能拉动美国GDP。
所以,当中国经济越来越因为我们的高储蓄高投资变得越来越庞大和接近世界前沿的时候,我们也的的确确需要让老百姓从工厂车间走出来去消费。 这些吃吃喝喝度假又休闲,本质上就是在提供给发明创造者以黑暗中的指路明灯,告诉他们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消费者的买单才是发明创造技术进步得以完成商业化的最终保障。 否则,我们怎么指导高投资的去向呢? 计划部门连市场需求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指导科研人员搞开发呢? 一个追赶型经济或许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一个领先型经济更加需要自由试错和消费者买单。 中国能不能成功转型成为一个领先型经济,还是要看它能不能把消费在GDP中的比例提高起来。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