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格林: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已不可逆转
|当新冠疫情来袭时,随着中国封锁边境和世界各国努力寻购个人防护装备,很多人写下了聚焦中国的全球化悼词。考虑到唐纳德·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英国脱欧和美中贸易战,这一观点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现在几乎找不到证据证明,这场疫情促使商界集体放弃了中国,或引发了去全球化趋势。
衡量全球化水平的一个粗略指标是世界贸易与国际商品的比例。自1970年全球化水平显著上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化已发生了重大位移。如果总体贸易平衡,我们就无法获得有关供应链或全球化的详细数据。但如果公司从国外撤回国内,我们或许可以期待贸易差额会减少。在今年9月,美国进口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885亿美元,同时美国贸易逆差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中国同期的贸易顺差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
如果投资海外的公司已经或者接近撤回国内,那我们就可期待长途海运航路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拥挤。全世界最繁忙的贸易通道仍然是横跨亚洲和北美的太平洋东向航线。洛杉矶港的货运量在9月份已创下了新纪录。
如果外国企业退出中国,那么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应该会减少。但在去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首选目的地国。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创下了新纪录。参考2021年前9个月的数据,今年投资额有望超过去年。
资本流动也应该能反映出去全球化的形势。根据国际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数据,作为新兴市场资本大规模外流的一步,非居民资本于2020年3月退出了中国股市。但从那时起,中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几乎每个月都有资本流入。
硬数据(译注:硬数据是指客观数据,如GDP增长值等)不支持去全球化的叙事。那调查数据呢?据汇丰银行资料,在9月,十分之六的外国公司正在中国扩张自己的供应链,或计划于明年扩张供应链。受访者来自10个国家(不包括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他们要么在中国做生意,要么希望去中国做生意。97%的公司表示,他们计划继续投资中国,近五分之一的公司计划将它们至少25%的经营利润投向中国。
上海美国商会发布的年度《中国商业报告》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72%的美国在华制造商没有在未来三年将生产迁出中国的计划。在剩下的28%中,此前也没人曾将生产从中国迁回美国。近60%的受访者今年增加了它们在中国的投资。
为什么去全球化趋势还没有形成?各家公司先客观计算出自己的中长期生产底线,再据此做出生产决策。建设新的供应链基础设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例如,台积电正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一家半导体工厂,但该工厂要到2024年才能投产。大多数供应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许某些决定已经做出,只是尚未公布。但外国公司仍可以一头扎进中国精密的供应商网络,利用中国大型高效的港口和聪明能干的劳动大军。尽管许多公司开始时利用中国资源生产商品是为了出口,但他们现在希望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型经济体。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最初进入中国是为了制造产品销往本国市场,但中国国内市场的增长意味着他们现在有理由扩张自己的在华业务,而不是离开。
外国公司在华经营成本正在上升,中国与美国的贸易紧张局势也持续存在。我们不知道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会如何发展。比去全球化更有可能出现的是进行中的“中国+1”战略:保留中国的工厂,但在其他地方寻找供应商对冲风险。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已出现了大幅增长。
毫无疑问,供应链在疫情后会发生变化。实时库存系统可能会发生改变,中国可能会失去一些业务。但全球化生产模式太过成熟,催生出了太多业务,全球化已不可逆转。
梅根·格林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