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债券十三年来首现认购不足 低目标额一成 评论忧港府难借债渡日
|港府上周五(6日)截止的基建零售债认购不足,引起市场热议,财政司长陈茂波昨(8日)早在电台节目呼吁,外界毋须忧虑,因为基建债券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发行对象,而月初发行的机构投资超额认购三至四倍,足证投资很活跃。他又说,目前投资选项多,有相当多的好质素公司来港上市,投资市场活跃。
另外,港府发言人在发布认购额低于目标时亦指出,零售债是向市民提供稳健回报的投资选项的同时,让市民有机会参与推动基建项目发展,故今次发行已达到政策目的。
不过,市场对撇除仅供长者认购的银色债券以外的零售债首次出现认购不足,以及人数创历来政府零售债券认购人数新低,仍颇多讨论。有人甚至指,是市场对连续三年出现逾千亿元财赤的港府所发行的债券投下不信任一票。但不少评论员反驳,这是过虑,因为上述基建债数额不大,目标只有200亿元,且属三年期,在这府短的年期内,不相信港府会「还唔起」。
评论:认购不足非关信心 只因回报率低
较多评论认为与回报率有关。虽然凯基亚洲投资策略部主管温杰认为,3.5厘的回报率属合理水平,可作中长线投资并持有至到期;但《香港经济日报》的专栏作家谭志伟指出,根据过去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香港人都以储蓄作为主要投资选项,因此,债券认购不足,「不在于香港已水紧,而在于回报不吸引」。以一个月港元拆息为例,目前水平为4.3厘,而银行短期定存利率亦处于 4厘上下水平,均较基建零售债高。
原名李兆富的前《苹果日报》专栏作家利世民在其网上节目中亦认为,今次认购额不足与回报率不具吸引力有关,他分析过去十多次的超额认购情况指出,港府的零售债保底利率均超出市场1%至1.5%,形成市场的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对港府债券利息有预期,即高于市场才有吸引力,而今次是低于银行利率和美国孳息率。
两人以此计算,今次调低保证年利率,港府可省回数千万元;以港府未来每年都会发行逾千亿的发债额计算,一年便可省回十几亿元开支。利世民指出,十几亿元相对港府的总开支,数额不大,但为何港府仍然要调低回报率呢?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这已反映港府作为一个发债机构,随着发债增多,需要以更高利率才可吸引市场购入零售债的现象。在这情况下,港府如何能够「以债度日」?他据此质疑,港府会否以不同方法令强积金的投资导向香港债市?
强积金的全称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是港府由2000年起推行的退休保障计划,根据规定,除少数人士外,所有18至65岁的香港雇员及其雇主均须参与供款。但不少评论指出,强积金基金的行政费偏高,且投资回报经常「跑输大市」。
然而,尽管今次基建债的整体认购人数和金额较去年逊色,但作为发钞的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均表示,客户平均认购金额高于去年绿债,后者更相信,客户会长期持有基建债收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