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简单粗暴禁止中国?憾难有效!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中国就是新的科技强国,我们必须学会和它打交道”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来自中国的科技产品,这固然令人担心,但是禁令却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目前的禁令都缺乏稳固的法律依据。 人们对中国科技存在担忧,但是也仅限于担忧而已。 固然我们有权认为这是一个风险,但是迄今却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中国政府通过华为或者TikTok窥探或者影响西方。 在如此不足的法律依据下就全面禁止中国厂商,这未免矫枉过正且具有歧视性。 ”

“在关键基础设施中排除不值得信赖的厂商,这样的做法却是明智的。 我们需要关键基础设施来保障社会运转,它一旦崩溃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电信系统就是关键基础设施,政府机关同样也是。 欧盟、德国以及瑞士都应该在关键领域限制使用华为设备,并且促进供货商多样化。 越来越多国家的议会和政府要求其员工从公务手机中携载TikTok,这样很好。 禁止政府工作人员驾驶中国产汽车也会是明智的举措。 ”

“然而,核心问题却是:关键基础设施的范畴到底有多广泛?媒体固然可以算作是重要基础设施。 没有新闻媒体,民主制度就会瘫痪。 但是,TikTok只是众多社媒平台、新闻网站、传统媒体之一。 尽管有将近一半的TikTok用户表示会通过该平台获取新闻,但是TikTok关闭并不会导致民主陷入危险。 当然,操纵公众舆论的潜在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

“全面禁止中国科技的做法不符合市场自由的基本理念。 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他们会刺激西方的企业。 德国大众并不是平白无故地去中国合肥开设一个巨大的研发中心,他们现在终于要大力推进电动汽车了。 脸书、Instagram、YouTube也是效仿TikTok才推出短视频的,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用户。 ”

“如果自由市场经济不能依靠自由贸易,却要依靠贸易保护主义、对个别外国竞争者采取行动抑制创新,则不啻为一个巨大的讽刺。 ”

作者接着指出,粗暴禁止中国科技还会掩盖真正的问题,让人误以为脸书、推特等西方社媒平台就不存在操纵舆论现象,抑或以为侵犯劳工权益、破坏环境只是Temu等中国电商的专利。 文章呼吁欧洲尽快拿出一套框架法规来规范来自中国的竞争者。

“中国早已将外国APP以及社媒平台全面屏蔽于本土市场之外,北京当权者害怕自由的互联网。 中国政府还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战略领域拼命补贴,并且尽可能地弃用外国科技。 美国人则以国家安全为由,走上了一条类似的贸易保护主义路线。 西方本应以一种有所区分的态度来面对来自中国的挑战:仅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禁用不值得信赖的科技产品,在此之外则应制订对一切市场参与者一视同仁的法规。 这才是民主法治国家更应该做的,我们不应该变得比中国还要更中国。 ”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经济周刊》以“芯片制裁 – 我们可不能向美国学习”为题,刊发评论指出,美国人正在层层加码针对中国的芯片制裁,这恰恰说明贸易制裁对中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我们固然可以认为,层层加码的限制说明了美国对华路线的强硬。 不过,另一种说法可能更加准确:层层加码说明了以制裁作为贸易斗争工具会多么复杂、多么难以取得成效。 美国之所以要那么快地层层加码,主要是因为上一轮制裁所导致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就凸显出来。 近期越来越多的报道称,中国正在利用预装在电脑里的游戏芯片来满足其工业需求,还让科研机构想办法绕开制裁来为中国工业界供应高性能芯片。 现在,美国人正在打击这些迂回路线。 至于新一轮的制裁措施是否有效果,还完全是未知数。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也会找到绕开新一轮制裁的迂回路线。 ”

作者注意到,如今许多欧洲人都在呼吁像美国人一样更强硬地对待中国,限制中国获得高科技产品、补贴本国的竞争企业。 但是,业内人士估计,美国斥巨资补贴的本土芯片工厂依然不会具有竞争力。 “在一个产品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中,补贴首先会流向那些没有补贴就毫无竞争力的企业。 就在近期,收受了大量补贴的英特尔公布了异常惨淡的经营数据,该公司的业绩也许要到下一个十年才有望好转。 花旗集团的金融分析师指出,就算凭借巨额国家补贴,曾经引领市场的英特尔依然无法追赶上如今的领跑者台积电。 补贴资金则打了水漂。 ”

“有人会反驳说,中国人依靠补贴在太阳能等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样的论据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却忽视了体制差异这一事实。 对于专制国家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是有力的工具。 但对民主国家的市场经济而言,贸易保护主义则几乎总是会扭曲市场关系,毫无成效且代价高昂,少有例外。 ”

Add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