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中国愿与美国贸易对话 但分歧仍在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周一发表的讲话拉开了拜登政府对华贸易策略的序幕,北京尚未对此做出回应。中国学者表示,中国愿意与美国就贸易问题展开洽谈,但双方在多项问题上的认知可能存在差距。
中国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在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周二举办的讨论会上表示,他认为戴琪的讲话没有那么强硬,为美中双方缓解贸易紧张关系
留有空间。
屠新泉说:“我的印象是积极的,特别是她不支持脱钩。我认为中国特别关注这一点。她用了‘持久的共存’这样的新词,基本上我认为对美中贸易关系是积极的。”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王勇也在同场会谈上透露,美中两国元首在9月初通话时的基调相当积极,接下来可以看到更多的高层互动。
王勇说:“这两个系统是彼此不同的。双方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我认为解决两者之间差异最重要的方法是进行诚实和公开的对话。”
尽管上述两位中国学者认为戴琪发出了积极的对话信号,但戴琪在周一的讲话中仍然多次强调来自中国的不断加剧的经济和安全威胁,表示白宫将继续利用贸易工具和其他惩罚性措施来应对中国的挑战。
她还在讲话中指出,将在未来几天与她的中国同行讨论该国未能履行其协议的问题,不排除在谈判不达预期的情况下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
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正值“十一国庆”假期休会期间,未就戴琪的讲话和双方举行贸易会谈的前景发表评论。
王勇认为,双方关于贸易协议执行情况的谈判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违反了自由贸易精神”,他强调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对美国企业造成了损害。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在社评中为双方领导人的谈判定下了潜在的对抗基调,称美国之前的“狂妄尝试失败了”,现在是“被迫用非贸易战手段与中国共商解决问题”。
这份周二发表的英文社评还写道,“中国欢迎对话和谈判,并愿意为共同建设平等互利的中美贸易体系做出努力。但我们会坚持一贯的方式,即不做原则性的让步,立足于做自己的事,不惧怕任何较量,包括旷日持久的较量。”
美国和中国在2020年1月达成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在2021年底前再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但据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追踪,迄今为止中国对美国的采购目标仅完成62%。
中国还在该协议中表示,将改善关于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和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市场行为,但戴琪在周一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以国家为中心和非市场的贸易做法并没有得到改善。
然而,在中国专家看来,政府就应该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屠新泉说:“国家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在社会发展、社会治理方面。”
这意味着,美中两国的立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可能难以在谈判中取得实际成果,从贸易领域延展到政治经济领域的紧张关系有加剧的可能性。
尽管一些美国企业称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拖累了美国经济,但没有迹象显示拜登政府将很快地全面免除特朗普时期对37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为了保持对北京的压力,戴琪在讲话中表示,“我们将使用我们拥有的全部工具,并根据需要开发新的工具,以捍卫美国的经济利益不受有害政策和做法的影响。”
分析认为,虽然戴琪没有给出细节,但这可能包括启动新的“301条款调查”和加征新的关税。
CSIS的中国商务和经济学高级顾问暨主管甘思德(Scott Kennedy)周二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表示,戴琪在讲话中有意地很少提供未来行动的细节,这是为了以中立的姿态将中国拉到谈判桌前,并保持谈判的灵活性。
甘思德写道:“保持沉默的好处是,她可以在如何与中国进行谈判方面保持充分的灵活性,不放弃第一阶段协议中来之不易的利益,并在谈判失败的情况下保持任何形式的潜在惩罚措施。”
但他也指出,特朗普政府通过激进的行动加剧了北京的恐惧,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谈判筹码,而戴琪“可能给北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即这代表着恢复了广泛的对话,可以高枕无忧了”。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前顾问、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国际贸易与科技政策学者巴菲尔德(Claude Barfield)认为,戴琪的工具库还包括与盟友合作,塑造公平贸易的全球规则。这与特朗普政府不同,后者倾向于对中国采取单边行动。
他对美国之音说:“她确实强调,本届政府想要与美国的盟友,特别是欧洲、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工作,因此,这肯定是语气和重点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