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业恒:恒大高额负债背后是中国地产行业的经济泡沫
|中国曾经的龙头房地产企业恒大集团目前已经是债务累累,北京自2020年开始针对房地产盲目发展进行的“清理”似乎也达到了其目的,但是在房地产商纷纷爆雷的这三年内,这场由中共自己戳破的经济泡沫正朝着不可预估的态势恶化。
恒大爆雷后的持续影响
濒临破产的恒大集团本周公布了其推迟已久的年度业绩报告,根据报告,由于账面资产价值降低、退还土地、投资损失和借贷成本等因素,恒大2021年和2022年净亏损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高达2.4万亿,目前的现金流只有43亿。
恒大这座大厦在这几年迅速坍塌令一众中国民众愕然。其2020年报告净利润为81亿元后,在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负债以及消费者的投机炒房行为下,2021年9月恒大因债务问题爆雷,甚至在同年年底就被确认无法履行债务责任,即使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跟进重组下,至今依旧负债累累没有出路。
恒大爆雷后,富力、融创等中国排名靠前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宣布违约,更有不少中小型房地产商因为政府的新措施面临破产倒闭的绝境。同时,房地产全产业链的上下游亦遭受严重冲击,由于建筑企业垫资给房企修房是行业惯例,这些企业在房地产商的债务下可谓是深受其害,只能手持欠条无可奈何。
发展下的虚高
作为拉动中国GDP的中坚力量基建行业,房地产商们的债务危机也戳破了中国高速发展之下的虚高的累积。许多专业人士在恒大负债后认为,房地产忽视传统规则、依靠高杠杆高债务发展的模式体现了该产业财务的严重不健康,对中国的整体经济也构成挑战。
摩根大通估计,中国约有50个房地产开发商在过去两年中陷入到无法偿还约1000亿美元的海外债券的地步,几十家公司在香港股市已经被停止交易。同时,因为恒大以及之后多家房企的陆续爆雷,中国多地的烂尾楼因此迅速浮出水面。
即使北京在去年11月出台新的支撑房地产业鼓励重组的16点计划,依旧未能拉回房地产行业的败相,加之当局目前忙于应付贸易逆风,以及比预期更为疲软的后疫情经济复苏,使得民众们对与房地产行业的信心缺失严重,房价虽然下跌,多数人依旧不敢买不愿买,房市一片萧条景象。
中国政府原本试图控制房地产行业的盲目发展,限制举债经营,但是他们却没想道,这一举动引发了新的更为严重的经济问题。
根据恒大的财报,其有息负债涉及128家银行,121家非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以及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纷纷承担了该房地产商的债务风险。虽然没有引发银行业系统行风险,一旦房地产商资不抵债,银行是否能保持稳定成为一个疑问。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早已过剩,并愈加恶化,“是整个中国的基建泡沫破灭的一个反映”,而恒大的问题绝非个别现象,“恒大是这样,还有其他的一些、最少几十家巨大型的房企,都面临同样的状况,盖得太多、借钱太多和欠债太多,绝不只是一家而已,泡沫已走到头了,中共事实上也没什么办法解决”。
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颓势令人不禁想起1990年代的日本,在日本房地产泡沫后,其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危机中,许多分析人士都将此次中国房地产的危机与日本曾经的经历做对比,不少声音认为,即使中国会从经济和财政层面进行干预,避免重蹈覆辙也不是一件易事。
房地产商的爆雷至少还能印入人们的眼帘,还有更多的看不见的上下游产业链消失在泡沫被戳破的那一刻。这样的连带性将会波及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拉动中国经济的基建马车已现颓势,消费和出口这另外两辆马车同样陷入低迷。
本来在今年年初高开的出口数据至5月突然下降,6月继续加剧下跌趋势,在与美国以及民主世界的紧张对峙中,中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同时,新冠疫情导致的三年封城结束后,民众的消费力度并不如想象中的有力,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下降更是让行业人士对中国是否开始通缩进行关注。
另一方面,中国统计局发布的5月、6月青年失业率均超20%亦暴露问题,更为可怕的是,根据中国媒体财新网的报道称,中国青年实际失业率远高于官方公布数字。报道中说,根据统计局3月份数据,青年失业率为19.7%,但北大副教授张丹丹指出,若将1600万“躺平”、“啃老” 而不工作的非在校生也计算进去,实际失业率可能将最高上看46.5%。
中国在前30年中的经济增长独占鳌头,但新冠疫情期间的经济增长停滞、疫情后的青年人失业率的高居不下,以及房地产行业无法拉动经济的情况都会成为中国民众对政权不满情绪的发酵池,亦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果。当经济增长的速度无法满足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后,其以经济繁荣之态掩盖政治中打压人权的目的将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