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要终结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6月8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投票通过一项名为「结束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法」(Ending China’s Developing Nation Status Act)的法案,此举为美国参议院全体投票铺平道路。

今年月底,美国众议院也曾全票通过一项类似法案。 按照美国的立法流程,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通过后,再交由美国总统签署,法律将正式生效。 目前还没有消息美国参议院何时会对法案进行投票。

此法案要求美国的行政部门采取措施,推动国际组织终止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并将中国的地位改为发达国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称,「美国想把『发达国家』的帽子强加给中国,不是出于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赞赏肯定,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把剥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好处——为何中国不想当“发达国家”?
长远来看,中国当然是相当发达国家的,并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这一构想,即所谓的三步走战略,其中的第三步,就是在2049年中共建政100周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现在(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还不是时候,当个发展中国家,即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利益。」 一位在香港的国际关系学者向BBC中文表示。

比如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中,有超过150项条款都明确发展中国家享有特殊和差别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发展中国家成员可在关税减免、延长磋商期限、非关税壁垒等方面享有更优惠的待遇。

不过,在双边贸易中,很多发达国家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给予另一国发展中国家地位。 比如,在2020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宣布取消25个经济体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其中就包括中国,还有比中国经济水平更高的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甚至还包括经济水平更低的阿尔巴尼亚、阿根廷、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乌克兰和越南等。

但在其他国际条约中,发展中国家也能享受优待,尤其是环保领域。 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及2015年的《巴黎协定》,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发达国家应该照顾发展中国家,并允许后者暂缓执行减排措施,以及更宽松的减排义务,还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

背后的逻辑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几百年间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所以现在应该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减排义务。

在政治上,中國長期將自身定義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早在毛澤東時代就提出「第三世界」的理念,在國際戰略上從美蘇選邊站,過渡到團結「亞非拉兄弟」。

「政治上的利益發達國家幾乎無一例外是歐美髮達國家,深度嵌入西方的政治體系、話語體系、國際治理體系,中國很難在西方固有體系中取得領導地位。」上述學者表示,因此中國選擇發展自己在發展中國家,或者說新興民族國家中的地位,中國經常說是被非洲兄弟」抬進「聯合國的,第三世界、亞非拉等概念在中國耳熟能詳,改革開放後,開始出現金磚五國、亞開行等,都是中國通過「發展中國家」構建多極化世界秩序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領導人照例稱中國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台下一眾非洲領導人則都笑了,認為中國過分謙虛了,中國和非洲諸國顯然不是一類國家。這一幕還曾一度在中文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標凖——怎樣才算發展中國家?
在回應美國國會相關法案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既有充分的事實依據,也有堅實的國際法基礎,不是美國國會的一項法案就能夠一筆勾銷的。」

那麼有沒有確切標凖,能夠判斷中國是否為發展中國家?

最明確的標凖來自聯合國統計司(UNSD),該機構在一項名為M49的地區和國家分類標凖中,非常明確地區分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日本、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整個歐洲認定為發達國家;在貿易統計過程中,又增加了以色列、塞浦路斯、百慕大、格陵蘭、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等一些島嶼和地區為發達國家;其餘則都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自然也在其列。

不過聯合國網站顯示,M49目前的版本是1999年制定。而且還特地聲明,在聯合國系統內沒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定義。然而,在1996年,「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的區分被引入統計用的標凖國家或地區代碼(即M49)。這些分組在當時只是為了統計上的方便,並不表示對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階段的判斷。

綜合性更高的劃分標凖來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該機構綜合考量健康、教育、經濟及不平等維度,為全球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評估一個人類發展指數(HDI),並分為極高、高、中、低四檔,只有第一檔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其他三檔為發展中國家。

按照此標凖,中國在2022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768,排名全球79,屬於高HDI組別,因此屬於發展中國家。不過極高HDI的國家為66個,中國的排名已比較接近。

世界銀行(World Bank)則按照國民總收入(GNI)將各個經濟體分為高收入、中等偏高收入、中等偏低收入和低收入四個類別。同樣,高收入經濟體為發達國家,其餘三類為發展中國家。

每年7月世界銀行會公布一個標凖,目前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標凖是人均GNI超過13205美元。中國2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12608美元,但已達到上述標凖的95%。

世貿組織(WTO)一般接受任何國家聲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說法。所以,經濟指標都已符合「發達國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會選擇堅持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從而享有在世貿組織的優惠待遇。

這種制度下,很少有國家會主動放棄自己「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其中一例就是韓國——2019年10月25日,韓國政府決定自動放棄在WTO中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的地位。但當時,韓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已高達22,高於法國、西班牙、意大利。世界銀行當時公布的韓國人均國民總收入也達到4.3萬美元,與日本持平,是中國的接近三倍。

爭論——中美各執一詞
上述學者稱,幾乎所有國際標凖中,中國依然被算作「發展中國家」,但有兩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一、發展中國家涵蓋範圍極廣,相比於也門、盧旺達等國,中國顯然離發達國家的水平更接近,甚至如果今年人民幣升值一點,中國就將跨入世行的發達國家門檻。

二、這還是在人均的範疇討論,如果把這個乘以14億,中國的龐大體量和國際政治、經濟影響力,只有美國和整個歐盟可以匹敵,因此與”發展中國家”的印象區別很大。

體量vs人均,就是中國和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核心論點。

在中國,從媒體到外交官,在這個問題上的論點都聚焦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雖快,但國內發展不平衡,人均還未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而且是否為發達國家不應只考慮經濟,而應綜合考慮社會、醫療等方面。

在美國,無論參議院還是眾議院,都聚焦在中國龐大的體量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不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標凖,應該被剝奪這些優惠待遇。

「從經濟和軍事規模到在世界各國的大規模投資,顯然中國已經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來自馬里蘭州議員克里斯·範·荷倫(Chris Van Hollen)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說,「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利用這一地位在多邊協議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

猶他州的共和黨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也發聲明稱,「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有望在經濟上超越美國……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繼續被視為發展中國家是很荒謬的。」

此前在眾議院表決類似法案時,議員金映玉(Young Kim)也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佔了全球經濟18.6%,他們的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美國被視為發達國家,中國也應如此。

這些議員們的發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國這麼做的目的。

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志新撰文稱,美國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確保其在經濟、貿易、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優勢地位,重新構建有利於維護美國自身霸權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在中美戰略競爭日益加劇時,美國國會此舉,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在經貿談判中獲得更有利的籌碼,另一方面則是從根本上希望與中國『脫鉤』『斷鏈』,從而遏制或延緩中國的崛起。」張志新稱。

那麼美國能夠成功嗎?上述學者給出的答案是,「一定範圍內能成功,但影響不會太大。」

她表示,世界银行、世贸组织、IMF等国际组织,美国作为主要缔约国,其影响力非常大,如果有一项两党全票通过的法案支持,那么将会非常有力地影响这些组织。 但这些国际组织在中美对峙的大背景下,都在面临失效的困境,而且在现实的贸易中,美国对华关税依然延续贸易战时期,远高于WTO框架下对发达国家设置的关税,所以并不会改变双方的贸易现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谈判能力也在加强,而且美国也不会希望极限施压下,迫使中国退出国际组织而另起炉灶,那么双方拉扯的空间就比较大。 其实中美在这件事上的侧重点不同,美国希望降低中国在国际组织间获得的经济利益; 中国更看重的,应该是国际政治上的诉求,即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以形成与西方不同的另一极力量,中国完全可以在外交场上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同时在国际组织里做出一些妥协。」

Add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