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前官员吁:举债45兆刺激经济

中国内需持续低迷,今年GDP成长目标岌岌可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刘世锦今天呼吁,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在一到两年内形成不低于人民币10兆元 的规模刺激经济。

中国8月份经济数据逊于预期,多家华尔街投行近日调降中国经济成长预测,中国当局全年5%左右的GDP成长目标岌岌可危。

综合证券时报、腾讯新闻等陆媒,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1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024年第3季论坛,主题是「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刘世锦在论坛上提出,要落实中共20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应以财政政策为主,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紧密配合,产生「扩消费、稳增长、防风险」的综合效应。

刘世锦建议,要推出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形成不低于10兆元的经济刺激规模。

他说,刺激计画应重点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短处,并从两大重点领域着手:一是大力度提升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准,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

二是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的高品质可持续现代化城市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论坛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表现为「供给强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呈现供需强弱不平衡的态势。他也建议加大政策力度,用好超长期国债,货币政策要降低资金成本,在消费领域要放宽准入,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多样化消费需求。

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王一鸣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过去发展方式惯性的作用。以前「扩大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方式,遇到外部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主要采取发债、上项目,透过扩大投资、扩大产能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在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存在比较大缺口的情况下有效,但是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地方政府积累的债务压力不断增大,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这种模式对扩大内需的效能也在逐渐地降低。直到今天,大家还是会想到增发国债,搞建设专案,这种模式惯性还存在。

第二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带来的需求收缩效应。 2010年,中国房地产峰值时销售额高达18.2兆元,到去年11.6兆元,有6.6兆元的需求缺口,今年前8个月下降23.6%,按这个来推算,全年销售额可能只有9兆元。虽然新兴产业,诸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设备增长很强劲,但新动能转换过程中,短期内很难有效抵补房市形成的缺口。

第三是资产负债表受损影响了消费和投资预期。疫情冲击加上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带来的资产减损,对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有比较明显的收缩效应,再加上股市效应,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这对居民的消费行为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消费更趋谨慎,储蓄动机增强;其他部门,比如企业负债水准居于高位,投资能力和意愿也会受到影响;地方政府资产端,财产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偿债压力增大,再加上化债这些因素也会拖累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

王一鸣说,当前短期仍然需要加大宏观政策力度,要推动供需的再平衡;中长期,要依靠改革开放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