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成中国另一头痛问题

尽管全球许多央行正在努力抑制通货膨胀,中国当局今年有大半时间都在与疲软物价进行斗争。 外媒指出,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中国当局最头疼的问题。

根据《CNN》报导,据国家统计局于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年减0.5%,创下3年前疫情严重时期以来的最大降幅。 这也代表着,中国通货紧缩率自10月份以来有所加速,当时CPI较去年同期下降0.2%,并促使外界呼吁北京采取紧急行动来刺激需求,以防止价格螺旋式下降。

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消费疲软,中国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疲软的价格作斗争。 通货紧缩代表着商品变得越来越便宜,表面上对消费者有利,但实际上对经济构成了威胁,因为消费者和公司倾向于推迟购买或投资,希望价格进一步下跌。 而这反过来又可能让经济进一步放缓,促使公司减少产量、冻结招聘或解雇员工,并决定进一步降价以出售库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正面临房地产危机、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和消费者信心低迷等问题。 CPI自2月开始放缓,并在7月时出现两年多以来首次负值。 虽然在8月时恢复正值,9月时也持平,但10月又回落至零以下。 食品价格是拖累CPI的主要因素,11月CPI年减4.2%。 其中,猪肉价格暴跌31.8%。

另外,11月国际油价触及几个月来的最低点后,汽油价格下跌。 服务业通胀也放缓,上个月年比仅成长1%,而10月则成长1.2%。 花旗分析师指出,在国内食品价格、国际油价调整和国内需求疲软的三重打击下,中国通货紧缩局势正在加深,价格疲软的迹象正在从商品蔓延到服务。」

雪上加霜的是,据国家统计局表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第14个月下降,11月同比下降3%,10月同比下降2.6%。

通货紧缩的压力加剧,让大众对于中国经济复苏进一步产生怀疑。 花旗分析师警告,「已经没有时间在政策上犹豫,以防止通货紧缩、消费者信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恶性循环。」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