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明:三天两岸:从撤离到隔离

先说两个英文单词:Evacuation,Quarantine。前者是人员清空、撤离的意思,后者就是防疫隔离的意思,两者一般都是跟灾害有联系的。三天之内,老王把这两者都赶上了,分别在太平洋两岸。

25号周日晚,彻夜狂风大作,老王躺在床上就有点concerns,倒不担心瓦屋为秋风所破,是在想,别又吹着山火了。秋冬季天干物燥,老树枯草最容易引发山火,缺水的南加州尤甚,火情年年上演。山火,我们称之为“野火”,美国人也这么称呼,叫wildfire。在加州呆过的,更能体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每次大火烧过,春雨洗礼之后,荒郊野岭照样草色青青,山花烂漫,森林公园的大树一边被烤成炭黑,一边又冒出新枝。

周一早晨起来就觉得空气不太对劲,烟味明显,就知道附近有山火了,也没多想。因为周三要国,约好了周一核酸检测。九点多出发,车子还未开出小区的大门,手机突然警铃大响。一看,Mandatory Evacuation。尔湾市政府命令尔湾北边的居民紧急撤离,山火在逼近尔湾边界。我们的小区就在撤离范围内。

咋办?赶紧掉头回家。核酸检测约的十点,不好耽搁,就只给了几分钟,让正在上网课的妞妞下线,让妞妈作最简单的收拾,我连电脑都没有带,就匆忙带上她娘俩撤离,先去做核酸检测的地方。

核酸取样很快完成,回来路上先找到一个Tesla的超充站,把电充满,然后回到尔湾安全地带。在Costco买了点东西,订了附近的酒店,住了进去。下午就盘算:上午撤离太匆忙,行李都没有收拾,如果周二还不能回家,我周三一大早怎么回国呢?再看火灾更新情况,似乎没有恶化。于是决定,她娘俩留在酒店,我得想办法潜回去收拾东西。

傍晚,驾车探路,发现南北向的道路到了Irvine Blvd(尔湾大道)往北都被封了,路障加警察,许出不许进。老王开着车子沿着东西向的Irvine Blvd来回巡视,发现路北一个小区的入口没人把守,印象中,这个小区在南北向的Culver路上也有个出口,应该能穿过去。于是,果断进去,在空荡荡的小区里七绕八拐,居然就来到了北向的Culver主干道,刚好在值守警察的背后几十米:顺利绕过了封锁线。小时候看了那么多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的小人书,总算没白看。

小区岗亭的保安都撤离了,大门洞开。到处都是狂风吹落的枝叶,还有被吹得东倒西歪的垃圾桶(周一是倒垃圾的日子)。平日详和安静的小区,此刻一片寂静几分狼藉。

回到家,发现水电煤网都好好的。于是,先洗澡,把积存了几天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然后收拾自己的行李,帮她娘俩收拾衣物书本等。等衣服烘干了,两个行李箱装上车,加了一些瓶装水,安心回到了酒店。

发国难财的哪里都有(或者说是供需调节)。我们入住的时候,人不多,房价120美金。下午撤离区域扩大,附近的城市Lake Forest(森林湖)也部分撤离。到晚上,酒店就一房难求了。朋友说,晚上入住的,房价都翻倍了。不过,说是撤离期间的住宿费汽油费等,保险公司可以报销的。

第二天上午问候隔壁的法国老两口撤离怎么样,哪里过夜的。结果老太太说,他们就没有撤离,只是把行李放好,车子开出车库停在drive way上。万一大火真的烧到了,他们再撤离不迟。果然姜是老的辣,老神在在,临阵不慌。

27日中午,火势基本得到控制,大部分地区的撤离命令解除,我们也回家了。由于山火向周边蔓延了,并没有完全扑灭,空气中还是弥漫着烟味和灰烬。

据说,这场大火是尔湾历史上离火线最近的一次,也让很多华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火灾如此之近。尔湾北部是连片居住区和学校,居民集中,橙县和尔湾市都全力防守。中午之前因为风速太大,飞机用不上,不得不使用人力灭火,500位消防队员全力奋战,两位年轻的消防员被重度烧伤,7500英亩山林被烧毁,但火线没有越过城市边界,尔湾守住了。6万多人撤离,无人受伤,没有一栋民宅被烧。在感恩上天的眷顾的同时,很多人为烧伤的消防员捐款,感激消防员的英勇付出。

Quarantine:29日,上海,太平洋西岸

28日周三早上五点半出门,从尔湾飞旧金山,一小时就到。在旧金山机场等到中午12点多,登上直飞上海的航班。机场比平时人少,Check in和登机时有查看核酸码和测体温,候机厅放置有很多的消毒纸巾,都有戴口罩,但没有任何工作人员穿防护服。飞机上基本满员,但穿防护服的就几个。老王也只戴了口罩和乳胶手套。飞机上,有三次餐食,是需要摘掉口罩的,这是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

29日下午五点,飞机落地浦东机场,打开舱门,即开始入境检疫。整个流程,一环扣一环,动线清晰,跟着走就行。海关、边检、检疫(核酸)、机场、转运站等各个窗口几乎都不需要排队,跟以前正常出关的时间差不多(因为人少,可能更快)。到了隔离转运站只等了一个来小时,7:20就上了班车去酒店(上海各区的情况不一样,同行的朋友去松江,到晚上十点多才发车,十二点四十才到酒店)。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全部防护服,与美国机场对照鲜明。工作人员也都彬彬有礼,转运站还有不少温馨文字的看板。

专用旅游大巴转运至酒店,车上就我们三位乘客,乘客区与前面司机和工作人员区域是有透明PVC隔离的。行车约一小时,晚上八点多就到了嘉定叶城路的全季酒店。工作人员一直陪送至酒店房间,算是完成交接。

房间很宽敞,装潢不俗。备有洗手液、酒精棉、牙膏、牙刷、卫生纸、餐巾纸、拖鞋、垃圾袋、消毒粉以及烧水壶,并提供不限量的饮用水等。第一天的早餐是稀饭、鸡蛋和两包子(菜肉各一),中午是米饭配青菜、笋干烧肉、西红柿炒蛋、鸡腿冬瓜和酸奶。晚餐是米饭配大排、红烧肉、豆干青椒、香菇青菜还有果汁饮料。房价330,餐费50,价格还算公道。

总体上,这一套检疫隔离流程,无缝衔接,运行有序。中国的防疫已经制度化、流程化,驾轻就熟,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功不可没。

反观美国,疫情防控做得不好,原因很多,比如联邦与各州的不协调、美国人天性爱自由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总统的领导力。川普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最先宣布断航撤侨,并对归国人员进行隔离,反应不慢,动作也正确,但他只堵了前门(太平洋这边),忘了后门(大西洋那边),病毒从意大利过来袭击纽约,一下子就散开了。特别是,一段时间的lock down之后,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他又患得患失,摇摆不定,极力淡化疫情,想恢复经济,将希望寄托在疫苗上,对戴口罩、社交距离等科学措施和科学家的意见都很抵触并作出不良示范,造成社会抗疫认知和方法混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像现在美国机场入境,还只是测一下体温,没有要求隔离,也没有信息跟踪。人员流动这么大,防控难度可想而知。只是,国情不一样,像中国这样大范围无条件隔离,美国人想抄作业,也是抄不了的。就好比,对着方块字写不了字母一样。

点赞了防疫措施和隔离安排,也得吐槽一下了。一是入境流程,二是酒店卫生。

入境流程有两点可以改善:一是提前通知,二是化繁为简。

海关入境有个微信小程序“海关旅客指尖服务”,需要填写个人信息资料,提交后取得二维码作为入境的依据。这个小程序很多人不知道,结果出了机舱门,被堵在第一道防线,要现场填写,大家挤在一起,打开手机找网络,比较混乱。如果提早通知,在起飞前填写(老王就是在起飞前被朋友告知了先填写好的),效率就高多了。

填了这个小程序之后,差不多的内容后面还需要重复填写三次:一次是机场本身的关口扫码网上填表,二是在转运站书面填一遍,最后到酒店还要书面填写一遍。其实,后面的环节完全可以跟海关的那个申报信息共享(那个小程序可增加一个签名档),扫码确认就好,技术上不难做到;而且纸质的多次填写不仅仅是浪费,最终也还是需要转化为电子文件存档的吧?何不一次到位呢?

最后,全季酒店的卫生问题需要认真吐槽一下。老王也是华住的会员,之前住过全季、桔子水晶等,印象比较好就是因为它的卫生不错。昨晚住进来,粗一看还行,等行李放好,稍稍细看一下,发现地板上沙发上床边沿上很多长头发,再看桌子上还有粘住的污物,地板上的污点就更多了(浅色强化木地板很容易看到的)。于是,电话打给前台,希望要个吸尘器或者拖把,自己处理一下,回答说都没有。最后要了个扫把来。老王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清扫地面,再拿自己带回的消毒巾擦拭台面、座椅和沙发等,还有地板等等。用了小半桶消毒巾,总算弄干净了,这才放心洗漱入睡。

类似的经历几年前有过一次。2014年初在英国海滨城市布莱顿(Brighton),好容易找到网上订的酒店公寓,发现没有服务员,而且是周末,找不到人。进去房间,一片狼藉,前面的人走了还没打扫呢。此时抱怨是没有用的。好在房间里有洗衣烘干一体机,拖把和清洁用品都有,老王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床上用品扔进洗衣机,彻底打扫卫生。腰酸背痛之后,换来一个干净清爽的房间。此时,油然想起中学课本吴伯箫《记一辆纺车》里的一句话:“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

回到正题。既然是隔离,对隔离场所本身的卫生要求是不是更高呢?而且,隔离期间都不打扫卫生的,这入住前的一次打扫消毒就更重要了。没想到,全季酒店的卫生竟然退化成这样!不知道是因为这个生意太好了,萝卜快了不洗泥;还是因为把隔离楼层包外出去了。反正这个卫生状况应该是不合格的。

二〇二〇年十月三十日

Add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ranslate »